
就時尚商業發展趨勢是什么關鍵詞流變丨北京時的是個啥!
“時尚商業發展趨勢”是什么?關鍵詞:“流變”!丨北京時尚論壇
論壇現場
面對快速成長的新1代消費群體,高舉個性化的多元時尚態度,和日新月異的絡科技,對消費市場和時尚商業的發展起側重要影響作用。當海內外時尚品牌的資本運作頻繁上演,國內showroom、買手店等新興時尚業態的加速突起 商業世界1直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去適應不斷流變的消費群體。
甚么樣的時尚品牌最受資本氣力青睞?哪一種商業形態在獨立設計師群體中更具吸引力?大數據時期下,時尚商業的發展趨勢由甚么因素驅動?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 商業發展趨勢 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國的時尚專家和品牌企業家們給出了他們的見解。
論壇現場
29日下午,《華麗志》研究總監沈媛,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學院時尚傳媒本科課程負責人,時尚傳媒碩士客座教授Carol Morgen,東方時尚中心產業發展部總監袁瑞娟,時尚品牌UOOYAA開創人、美特斯邦威錢董事副總裁尹劍俠和英國時尚資訊專家Kevin Tallon等佳賓齊聚北京3里屯太古里南區橙色大廳,共同探討國內外時尚行業發展命根子,解析未來時尚產業的核心動能。
時尚資本:潮牌與環保概念最受追捧
2017年,海內外時尚品牌的資本運作頻頻上演,其中,山東如意、復星國際等中國買家對海外品牌資源的收購、并購遭到國際時尚業界高度關注。第1主講人沈媛在《2017年全球時尚和生活方式領域投資區域報告》中分析,與2016年相比,2017年時尚領域在投資事件、數量及金額方面的數字都有上升。
《華麗志》研究總監 沈媛
從股權投資的案例數據可以看到,環保主題與潮流文化是兩個突出的亮點。環保概念品牌成為投融資熱門,相應地,2手奢侈品交易電商也開始取得資本追捧,并且出現更深層次的行業細分;同時,街頭潮流文化步入主流,隨之帶來球鞋交易平臺的興起。
在過去幾年不太景氣的市場背景下,很多品牌內生增長受限制,因此尋求外延增長,試圖打造1個團體化的經營方式,在終端及經營效力方面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另外,面對來自新興線上競爭對手及消費者消費行動改變壓力的實體零售商,也把收購、投資視為轉型方向。
沈媛認為,如果把視野投向更大的創投或資本市場背景,時尚領域始終不是熱門投資賽道。行業高度成熟,品牌差異化小,缺少快速爆發性增長的可能。雖然如此,行業的預期投資趨勢會愈來愈活躍,首先是行業PTA的社會庫存到達270萬噸的歷史高位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由技術所帶來的從前端、中端、后端等很多環節都在被技術所改變,這些改變能使1個品牌成長的時間大大縮短,吸引更多傳統的投資人開始關注這個行業。
第2,時尚行業競爭劇烈,很多業內的上市公司和大品牌在尋求下1步外延增長和創新機會。他們會通過投資來實現目的,這也是驅動資本更加活躍的1個因素。第3,中國具有1個龐大的、剛剛覺醒的消費市場。以中國市場為驅動力的投資會愈來愈頻繁產生,包括中國的資本去收購品牌,在國內新舊品牌的交替都會愈來愈頻繁。
時尚變革:世界與時尚互為影響
專注跨界時尚和變革的Carol Morgan,就 國際時尚業未來的發展格局 議題,給出了她獨特的見解。她認為,發展離不開變革,世界在影響時尚的同時,時尚也在影響著世界。
Morgan認為,奢侈空想、活在當下、新秩序、文化融會是現今全球時尚的主流趨勢。新1代消費者存在1種 我可以具有1切 的態度,并希望能取得的1切;這類對取得的期待來得急切,由于我們永久不知道下1秒會產生甚么,惟有活在當下,及時行樂;快速的取得以后,人們又開始渴望放慢腳步,體味生活,活出新的秩序。我們活在1個科技和虛擬現實快速發展的時期,但仍需對現實生活進行再定義。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期,人們更需要去取得大自然的平靜和安寧。
論壇現場
獨立設計師:走向成熟,走向多元
都說當下是設計師最好的時期。袁瑞娟在《2017年OMC獨立設計師發展報告》中,以大量數據講述了本土獨立設計師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可能性。
東方時尚中心產業發展總監袁瑞娟
東方時尚中心定位于設計師的專業服務商,通過貫穿10個月的絡問卷調研及貫穿6個月的設計師沙龍,把脈了將近1000位設計師,涵蓋700余位獨立設計師品牌的真實生存狀態。
比如,北京的設計師熱中于開中高端定位的實體店;上海的設計師主要依托買手店和線上渠道,全線產品覆蓋率最高;廣東的設計師主力中低端產品,并在朋友圈、線上渠道大量走貨,年銷售額1百萬至兩百萬的人數遠高于其他兩個城市。值得關注的是,3地設計師在貨品、渠道、市場等方面完全具有了覆蓋全國市場的能力,但是上海設計師在供應鏈方面的需求遠遠大于北京與廣東,在研發真個投入也最大。
設計師收入的核心來源是實體店、線上銷售平臺、朋友圈,和自營店鋪。出人意料的是,近兩年快速發展的showroom模式,在獨立設計師群體中反響不大,普遍認為效果1般,沒有帶來太大的實際績效,知識產權得不到保障等等。而傳統的秀場對年輕1代設計師吸引力更是愈來愈少。
袁瑞娟預測,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設計師成為買手,買手門店將受極大沖擊;第2,由設計師主理的集合店或將成為1種新型市場氣力,撼動傳統交易格局;第3,真正因愛好而選擇設計的新1代設計師將真正開始走向成熟。
品牌的人格:對消費者的終極尊重
由酷愛驅動的設計師1旦成熟起來,對市場的撼動不可小視。最后1位主講人尹劍俠恰恰就是這類設計師。他結合創建和運營潮牌UOOYAA的實踐,與來賓分享了數字時期下個性化品牌的生存探索。
UOOYAA開創人:尹劍俠
在現今的消費市場里,小眾即大眾,個性即共性。尹劍俠表示,健全的品牌人格,需要1個完全的運營系統。比如,線上渠道就像高速公路,修睦了就要走TUZAMA以巴黎為中心,但也不可能1直在高速公路上走,終究到達還需要走線下,二者不可分割。
所有理性的思考、決策和機制,對1個品牌來講,終究都是為了更好地綻放感性的美好和創造力。尹劍俠認為,品牌由過去的價值輸出者,變成價值的共創者。過去,時尚信息自上而下,而今天的年輕人由于取得了更多信息,倒逼出更強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因此更看重品牌的獨立思想,并成了1個不斷流變的群體。
在流變中,捉住時期機遇
佳賓主題討論
在隨后的互動討論環節,就買手店的時期角色與未來發展,和科技和數據對時尚產業的影響,佳賓們展開了深入的討論與思辯。
北京英倫藝大藝術中心(BACA) 時尚學院負責人
前中央圣馬丁學院 男裝系教授Kevin Tallon
Kelvin Tellon認為,買手店之所以在上海能盛行,與城市空間計劃有密切的聯系。在北京,大型購物中心仍然是主流的消費目的地,雖然有1些買手店選擇進駐購物中心,但空間及租金等條件仍然是買手店在北京發展的主要阻礙因素。
尹劍俠則認為,國內買手店給獨立設計師提供了渠道,并且迅速在34線城市滲透。由于互聯拉平了全國年輕人的視野,未來,買手店在這些城市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袁瑞娟補充道,歸根結柢,中國大量的門店存留在23線城市,很多實際物業作為城市升級的配套,需要衣食住行等內容進行填充,主打獨立設計的買手店更有引導性。
論壇現場
而面對科技與大數據的氣力,佳賓們普遍認為這類氣力推動著產業的創新發展,但也不能過度依賴。尹劍俠認為,數據是工具,但在使用的進程中更多的代表著1種過去,由于它永久建立在已產生的內容之上。而人的思想是變動的,不能完全仰仗數據的判斷。正如人工智能可以創作出漂亮的作品,卻沒法創造出偉大的作品。
Tellon對尹劍俠的觀點表示認同,時尚從業者仍要以創造性的眼光看待將來。過去10年的科技進展帶來了更多的溝通渠道和媒介,品牌乃至可以和消費者更直接對話,而非把判斷全盤建立在數據上。
佳賓合影
唯1不變的,是變化本身。不斷變動的市場、消費群體、商業模式,在變動當中也使時尚的世界更豐富多元。既有感性的1面,接受全新的笨笨鼠又有理性的1面,需要高效的商業運營,又要有動人的創意,這是時尚行業不同的元素滲透出新鮮的魅力所在,也是挑戰所在。